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12篇
  1篇
肿瘤学   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背景:多数骶骨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术后伤口感染的发生率较高。目的:分析骶骨肿瘤术后伤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1997年9月至2010年8月行骶骨肿瘤切除术462例中术后伤口感染的预防及诊治经验。应用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伤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对筛选出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462例中57例(12.3%)出现伤口感染,其中52例伤口细菌培养阳性,52例中17例为混合细菌。糖尿病史、手术区曾接受放疗、术中术后直肠破裂、手术历时较长、术后脑脊液漏均是发生伤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制定骶骨肿瘤切除计划以及治疗骶骨伤口感染的过程中需考虑危险因素及常见致病菌类型。  相似文献   
3.
<正>恶性骨肿瘤的治疗已进入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恶性骨肿瘤的治疗标准是不但要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而且要保存良好的肢体功能。保肢手术已成为治疗肢体恶性骨肿瘤的经典方法。保肢手术的第一个目的是避免局部复发,第二个目的是尽可能多地保留功能。近20年来,国内骨肿瘤的治  相似文献   
4.
未知来源骨转移癌病人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不明来源骨转移癌病例的原发瘤进行规范诊断,并对诊断策略进行评估,为寻找骨转移癌原发肿瘤提供合理方案.[方法] 2003年6月~2006年12月共收治无既往恶性肿瘤病史,来源不明的骨转移癌125例.初诊时骨转移部位主要包括,脊柱57例,骶骨24例,骨盆16例,股骨15例,肱骨7例.通过常规体检、实验室检查、胸部平片和(或)CT,腹部和盆腔B超和(或)CT,以及病理活检等方法对原发肿瘤进行诊断.[结果]在70.4%的病例中发现了原发肿瘤,来源分布肺脏40%、肾脏8%、前列腺5.6%、肝脏4.8%、乳腺4%、甲状腺和胃各2.4%,其他3.2%.各种检查方法中,体检仅发现96%的原发病灶,43.2%的病例存在肿瘤特异抗原异常.60%的病例经影像学检查发现原发肿瘤.病理检查结果中能够明确或提示诊断的占66.4%.发现原发肿瘤病例的1年生存率58.57%;未发现原发肿瘤病例的1年生存率22.93%.[结论]无明确恶性肿瘤病史的骨转移癌病例经规范检查后大部分可以诊断原发肿瘤,接受适当治疗后生存时间得到延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肱骨近端骨肉瘤病例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保肢治疗效果,以及局部复发与切除范围和影像评估的关系.[方法]对38例肱骨近端骨肉瘤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及保肢治疗,平均随访43.2个月.其中5例接受关节外切除,33例接受关节内切除;重建方法包括定制型肱骨近端假体置换31例、人工假体异体骨复合物4例、骨水泥临时假体1例,2例自体骨移植.分析关节内切除病例的影像资料,以判断肩胛盂及三角肌是否可能受到侵犯.[结果]5例(13.2%)患者发生局部复发.关节外切除的复发率为20%(1/5),关节内切除为12.1%(4/33).在接受关节内切除的患者中,7例影像评估显示肩胛盂及三角肌受侵犯,其中4例局部复发.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为56.4%,无瘤生存率为40.5%.并发症包括2例自体移植骨骨折,1例上肢动脉栓塞合并桡神经损伤,4例关节内切除人工假体重建的患者出现肩关节不稳定,总体并发症发生率18.4%(7/38).MSTS上肢功能评分平均22.7分(75.6%).关节外切除患者肩部主动外展活动均未能超过30°,关节内切除患者为平均45°.[结论]对影像检查没有肩胛盂或三角肌侵犯的肱骨近端骨肉瘤病例进行关节内切除,可获得较好的肿瘤学和功能结果.肱骨近端人工假体重建的并发症发生率低,较好的维持了上肢和手部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肱骨转移癌的外科治疗策略、术后功能、并发症及生存率。方法:自2000年至2009年,59例肱骨转移癌患者(62例手术)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中心接受外科治疗,其中肺癌19例,骨髓瘤10例,乳腺癌8例,肾癌5例,胃肠道2例,甲状腺癌2例,前列腺癌1例,鼻咽癌1例,胆管癌1例,卵巢癌1例,黑色素瘤1例,来源不明8例。溶骨破坏严重、软组织侵犯明显的病例(n=32)多采用瘤段切除、假体置换术,其中肱骨上段肩关节假体25例,肱骨下段肘关节假体7例,其余病例接受肿瘤刮除、骨水泥填充、髓内针(n=17)或钢板(n=11)固定,另有2例因病理性骨折后肿瘤巨大且周围组织广泛受累行肩胛带离断术。发生病理性骨折43例,未发生病理性骨折的16例,以Mirels’评分判断骨折风险。术后功能依据肌肉骨骼肿瘤学会(MusculoskeletalTumor Society,MSTS)评分,回顾性分析患者生存率。结果:患者术后生存期平均为9.6个月,半年总体生存率45.1%,一年生存率27.4%,两年生存率11.6%,预期生存期11.6个月。未发生病理性骨折患者Mirels’评分平均9.3分。瘤段截除假体置换组中,术后2例复发,1例出现排异反应。髓内针和钢板固定组中1例钢板折断,2例复发,1例桡神经功能障碍。MSTS评分,假体置换组71%,髓内针和钢板组75.1%。结论:外科手术治疗肱骨转移癌的主要目的是缓解疼痛和改善生活质量,外科手术能够为患者提供坚强固定,这一优势是单纯放疗无法比拟的,包括化疗、激素治疗以及二膦酸盐类药物在内的全身系统治疗是延长骨转移癌患者生存期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7.
李广学  郭卫  唐顺  李晓  齐典文 《中国骨伤》2010,23(8):629-631
目的:研究骨样骨瘤的临床特点以及外科治疗效果,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9年10月确诊的35例骨样骨瘤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10例,平均发病年龄21岁(6~49岁)。最常见的部位为胫骨(13例)和股骨(7例)。发病至确诊时间平均为12个月(1~24个月),典型的症状为疼痛,夜间加重,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可缓解,影像学表现为一圆形或卵圆形的瘤巢。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单纯肿瘤切除9例,肿瘤刮除或切除人工骨或自体骨植骨19例,肿瘤刮除或切除植骨固定7例。结果:术后平均随访49个月(2个月~12年),所有患者疼痛症状均消失,未见病灶复发。1例术后4个月出现胫骨病理性骨折,经钢板螺钉内固定后治愈。1例术后5年窦道形成,行窦道切除、髓内钉取出、清创术后治愈。结论: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骨样骨瘤的诊断并不困难,为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预防远期并发症,确诊后应尽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低度恶性中心型成骨肉瘤是发生于骨髓腔的低度恶性成骨肉瘤,临床罕见。总结本中心收治的低度恶性中心型成骨肉瘤病例的诊治过程及经验。[方法]回顾本中心自1998年1月~2008年6月收治的13例低度恶性中心型成骨肉瘤。患者平均就诊年龄31岁。8例为初治病例,5例为外院手术后复发病例。后者中4例在外院行囊内手术,1例行边缘手术。Ⅰ期肿瘤11例,Ⅲ期肿瘤2例。Ⅰ期患者均首选肿瘤单纯广泛切除术。[结果]2例局部复发者术后病理分别为纤维肉瘤和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Ⅲ期患者转移灶术后病理均为低度恶性中心型成骨肉瘤。术后平均随访29个月。1例Ⅰ期肿瘤患者术后15个月出现肺转移,其接受综合治疗后已继续存活27个月。1例Ⅲ期患者术后26个月死亡,另1例术后随访6个月后失访。其余10例患者未发现局部复发、远处转移。保肢手术者,MSTS 93评分平均79%。[结论]低度恶性中心型成骨肉瘤患者多数只需要广泛切除、保肢治疗,无需化疗即可获得较长期的生存和较好的术后功能。手术切除边界不足依然是最终导致肿瘤复发的常见原因。长期随访是必要的。部分局部复发病灶可能表现为高度恶性肉瘤。少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远处转移病灶,转移病灶病理可能依然表现为"高分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股骨上段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特征和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至2011年在本中心接受手术治疗的99例股骨上段转移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中位年龄56岁(15~87岁),肿瘤来源以肺癌最为常见,其次为乳腺癌。应用Kaplan Meier曲线计算总体生存率,应用对数秩检验对各种因子进行单因素分析,应用Cox回归分析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患者术后平均随访8.43个月(1~44个月),其中9例在本研究随访终止时仍带瘤存活。患者半年总体生存率55.7%,1年生存率24.3%,2年生存率7.7%,预期生存期10.34个月。在各种临床因素中,是否存在内脏转移(无内脏转移15.939个月vs. 内脏转移9.200个月, P=0.001)、骨转移病变数量(单发18.069个月vs. 多发8.934个月, P=0.025)、肿瘤类型(激素依赖型17.331个月vs. 激素非依赖型7.533个月, P=0.000)与预后密切相关,Cox回归显示肿瘤类型(激素依赖型或激素非依赖型)是唯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股骨上段是转移性肿瘤的好发部位,外科手术在股骨上段转移性肿瘤的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选择外科边界和固定方式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临床预后因素,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生活质量,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背景:股骨近端转移癌切除重建方法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其中原发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股骨病变破坏范围、患者一般状况以及围手术期风险是最值得关注的。目的:比较股骨近端转移癌患者接受髓内针/接骨板内固定和假体置换的围手术期安全性和早期功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88例股骨近端转移性肿瘤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随访资料完整),年龄15~87岁,中位年龄58岁。患者平均预期生存期10.26个月。按手术重建方式分为髓内针/接骨板内固定组33例;假体置换组5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和术后早期功能。结果:随访时间为1~44个月,平均8.74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P=0.173)、围手术期并发症(χ2=0.014,P=0.905)和术后早期功能(P=0.777)等围手术期指标无统计学差异。髓内针/接骨板内固定组1例于术后3周死于多器官衰竭,假体置换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髓内针/接骨板内固定组(P=0.043)。结论:假体置换和髓内针/接骨板内固定均为股骨近端转移癌的重要手术方式,两种重建方法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和术后早期功能无统计学差异,但鉴于髓内针/接骨板内固定的远期失败率较高,对预期生存期较长的患者来说,假体置换是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